到土耳其的第十二天,也是我們待在伊斯坦堡自由行的第一天,安排了去伊斯坦堡的幾個著名景點悠閒散步,今天的行程有加拉達橋,耶尼清真寺,屢斯坦帕夏清真寺,以及托普卡匹皇宮以下是今天行程的照片:
在整個行程之前,要準備交通最重要的預付交通卡(不確定這個要如何稱呼),這樣才能方便的搭乘大眾交通工具。
1. 舊式的Akbil與新的感應卡
左手邊橘色長得像開罐器或湯匙的就是鼎鼎有名的Akbil,Akbil是土耳其這邊使用的接觸式預付交通卡,地位跟台灣的捷運悠遊卡一樣,差異在他金屬的部份需要接觸到接收器才能感應,長期來看有不方便之處。右手側是新式的非接觸式預付交通卡,用法跟悠遊卡一樣,把卡片靠近感應器,就可以成功計費開啟閘門,跟台灣一樣,使用預付交通卡除了方便外,最重要的是省去找票亭買票的時間與麻煩。跟台灣不一樣的是,這裡使用交通卡是計次的,最多一次可以感應四個人進站,跟台灣捷運悠遊卡計程並單人使用的方式不一樣。
第一個景點就是去加拉達橋走走,我們這次旅館住在加拉達橋附近,所以去很多景點都可以簡單的走路到達;我們住宿點離電車站,駁船碼頭等都很近,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都很方便,算是意外的驚喜~
7. 加拉達橋上的釣竿架
釣客有了這個架子,釣竿就可以輕鬆放在上面,不需時時刻刻手持了。
8. 加拉達橋上販售釣具的小販
有需求就有供給,這裡聚集了近百位的釣客,所以小販當然也靠過來擺攤了。
9. 加拉達橋上釣客的戰利品
不知道是什麼品種的魚,這位老兄戰利品擺了一盤,大概是要賣的吧?
出發前看介紹影片,有人會把釣到的小魚拋向天空,就有燕鷗會由空中攔截把小魚叼走吃掉,當天就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活動,現場看果然比較令人興奮:)
不過我們沒在這邊用餐過,一整個感覺就是給觀光客專用的餐廳,FEEL不對~
看起來有三組船家在賣烤魚三明治,就是簡單的麵包+青菜+烤鯖魚,三家一樣的菜色,一樣的經營模式,這算複製成功嗎?
13. 加拉達橋旁賣烤魚三明治的小船
看小船晃得多嚴重,看那纜繩上一片綠油油的水藻,一整個船已經綁在這邊很久的樣子。
14. 加拉達橋旁的烤魚三明治
老闆看我沒買三明治卻一直拍照,一臉不悅的樣子。其實我們前一天有來消費過了耶,只是今天來補拍一下照片,幹麼臉色這麼臭~
這兩天已經多次經過Yeni Camii而不入,已經比大禹還厲害了,終於把Yeni Camii排入行程,進入裡面參觀了。
20. 耶尼清真寺Yeni Camii的室內
這個用四張照片合成的,大概拍了120度的角度。清真寺有一定的建築風格,所有的清真寺都會有圓頂,代表蒼穹,規模大點的清真寺就像Yeni一樣,會多設計一些附屬的空間,更加挑高的屋頂顯示這裡的富麗堂皇。
不管任何時候,總是可以看到穆斯林虔誠的膜拜,當到了每天五次的禮拜時間,那清真寺內可是人山人海(特別是白天那三場膜拜)。
在市集內一陣迷路之後,靠著手中的HTC HERO的Google Maps導航,終於到了大隱於市的屢斯坦帕夏清真寺。
23. RustemPasa Camii 屢斯坦帕夏清真寺
這個RustemPasa Camii 屢斯坦帕夏清真寺並不好找,需在香料市場附近的巷弄中繞行才能到達,除了伊茲尼紅磁磚這個特色外,也是我們在土耳其看到唯一一個在半開放式的環境,有著朝向麥加方向貼滿磁磚的壁龕。
24. RustemPasa Camii 屢斯坦帕夏清真寺
RustemPasa Camii 屢斯坦帕夏清真寺是1560年為了蘇雷曼大地的女婿Rustem Pasa所建的清真寺,出自建築大師錫南(Sinan)之手,是鄂圖曼建築的典型代表。這座清真寺使用了當時最高等級的伊茲尼紅磁磚,現在看起來很簡樸的磁磚,當時可是向世人展示其財富與影響力的一種方式。
接著來到Sultan Bayezid II Camii,在土耳其時以為這裡就是Suleymaniye Camii蘇雷曼尼亞清真寺,就跑進來參觀,這個清真寺主體規模也不小,所以當時沒有發現逛錯清真寺了!回來團友才發現怪怪的,怎麼跟別人拍得照片不一樣,才發現我們逛錯清真寺了~
25. Sultan Bayezid II Camii壯觀的正門
不過門口兩邊放了兩攤飲料吧,很不協調耶。
26. Sultan Bayezid II Camii的宣教塔
28. Sultan Bayezid II Camii
清真寺室內常常會利用矮木欄加標語區分為兩個區域,較內部區域限制信眾才能進入,一般旅客請待在後方外圍區域。
29. Sultan Bayezid II Camii的女性祈禱室
一般清真寺內,女性會有特別的區域或小房間來提供祈禱的空間,通常越大的清真寺,這部份的設置會越完整,像這個清真寺,就提供一個專屬的小房間給女性祈禱使用。
之後來到了托普卡匹皇宮,這是個佔地極大的皇宮,有著各式各樣的建築與漂亮的磁磚,很值得一看,也吸引了很多的觀光客。
31. 阿何麥特三世水池Ahmet III Cesmesi
帝國之門外是一座阿何麥特三世水池,建於1728年。
32. 崇敬之門Ortakapi
走過長達200公尺的林蔭道就是崇敬之門,進了這道門就是第二庭院了;崇敬之門是16世紀蘇雷曼大帝所增建,城門上的黑底金字是可蘭經最重要的教義。
33. 謁見廳外的洗手台
蘇丹在謁見廳接見各國使節與重要官員,甚至是一般民眾,在開會期間,這個洗手台會打開水龍頭,以避免遭到竊聽。
34. 伊蓮娜教堂Haghia Eirene
這座伊蓮娜教堂是拜占庭時代建造的,現為伊坦坦堡最古老的教堂,建築風格與傳統伊斯蘭建築風格完全不同,之前被蘇丹拿來當作古董房。
36. 阿何麥特三世圖書館下方的水池
水池後方是阿何麥特三世圖書館(Library of Ahmet III),興建於1719年,收藏皇家圖書,地板為了防潮有特意抬高。
37. 托普卡匹皇宮的帝國之門
此門是皇宮正門,興建於1478年,過去是大官們進出的皇室道路,門後就是托普卡匹皇宮的第一庭園。
40. 議政廳內部的金屬格網窗
牆上的金屬網格子窗,不親臨議場的蘇丹就在窗後聽政,頗有清朝垂簾聽政的Feel。
最後,來個有趣的聯想: